在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高血脂这一潜在的健康隐患日益凸显。然而,由于高血脂的症状不明显,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近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袁祖贻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深入解读高血脂的相关问题,为我们揭示高血脂背后的风险与对策。
袁祖贻教授
“相比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可能在于它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事实上,高血脂对人体的危害不容小觑。”袁祖贻教授介绍,高血脂主要是因为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分子量小,能够直接穿透血管壁,沉积在血管底部,久而久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也被人们称为“坏胆固醇”。
在针对高血脂患者的临床干预方面,袁祖贻教授介绍,当发现患者血脂高时,医生首先会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是否存在其他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情况,因为高血脂并非单一因素,常常与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吸烟等共同作用,形成更为严重的健康隐患。其次,医生还会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血脂、血压、血糖、体重、运动习惯、家族史等多个因素,计算出患者未来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或高危人群,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
据了解,多数高血脂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偏高,希望通过有效的治疗方法将血脂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目前,临床对于血脂管理尚未解决的痛点主要集中在降脂药物疗效和安全性问题以及患者的依从性方面。”袁祖贻教授认为,一方面是因为现有的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存在疗效和安全性的限制,如肝肾损伤、肌肉疼痛等副作用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患者的依从性问题。长期服用药物是血脂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部分患者依从性差,不能按时按量服药,导致血脂控制不佳。此外,个体化治疗问题也需要被关注。不同患者的血脂水平和危险因素存在差异,需要个体化治疗方案,但目前临床实践中个体化治疗还不够充分。
针对这一现状,袁祖贻教授提了到该院引进的创新小干扰RNA药物。这种药物能够降低血脂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而且使用方法简便,患者在首针后三个月注射加强针,此后每年仅需注射两次,方便患者长期坚持,依从性较好。
袁祖贻教授强调,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非常重要。小干扰RNA药物的出现为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是未来临床治疗高血脂的重要方向。这不仅能让临床医生更好地帮助患者管理好血脂,也能让患者享受到血脂长期达标所带来的生活质量改善,为科学治疗和血脂管理开创了一种便捷的全新模式。
血脂检查是发现高血脂的途径。袁祖贻教授建议,大家在看血脂检查结果的时候,应该重点关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数值。对于已经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疾病的人来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需要控制在更低的水平。
此外,袁祖贻教授还强调了预防高血脂的重要性。他表示,预防高血脂需要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等。同时,也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血脂异常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保障广大民众的健康福祉。
(文章来源:二三里app)